2025年6月21日,第四届BTIM(业务技术融合管理)研讨会在沪召开。本次会议汇聚了来自餐饮、制造、科技等领域的企业CIO与行业专家,围绕"IT价值量化与成本透明化"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,旨在推动BTIM方法论在国内企业的落地应用,解决长期以来IT部门面临的"价值证明"难题。
BTIM方法论:从理论到本土实践的进化
会议开篇,主办方介绍了BTIM的起源与发展脉络。BTIM脱胎于国外技术业务管理(TBM)方法论,该理论历经近二十年实践,已形成包括ITQM、Apptio、EZTBM等工具在内的成熟体系。国内BTIM委员会于今年2月22日成立,旨在结合本土企业需求,构建"可量化、可追溯、可优化"的技术投资管理框架。
"IT部门常被问'你的价值在哪',这本质是成本与价值的管理问题。"李照瑜指出,BTIM通过"成本模型"与"创新模型"双轮驱动,既解决"Old Money"(现有成本)的透明化管理,又聚焦"New Money"(创新投资)的价值创造,形成覆盖IT投资的全生命周期管理。
核心框架解读:从成本池到业务价值的四层映射
会议深入解析了BTIM的核心框架,其以"让技术投资实现商业价值最大化"为愿景,构建了"七大价值领域、两大模型、六大核心能力、支撑要素"的体系:
l成本模型:通过"技术成本池→技术资源层→技术解决方案→技术消费者"四层架构,将财务数据与技术资源、解决方案、业务消费对象逐层映射,生成财务、技术、消费者三大视角的分析报告。例如,某零售企业通过该模型发现云服务成本占比超30%,进而优化资源分配,实现15%的成本压降。
l创新模型:结合企业战略规划IT投资,以AI、增长黑客等方法论为工具,挖掘业务创新机会。某制造业企业通过AI推荐人才系统,将海外工厂物流费用降低20%,成为IT驱动业务增长的典型案例。
六大支撑要素(价值定位、组织架构、流程管理、系统工具、数据要素、人工智能)被多次强调,专家指出:"AI不仅是技术工具,更是提升IT管理成熟度的催化剂,企业需评估自身AI成熟度,逐步向AI原生组织进化。"
行业热议:基线标准与价值量化的破局之道
针对IT成本与价值领域基线标准的建立,与会者展开激烈讨论:
l必要性:部分专家认为,基线标准是解决成本管理循环的关键。"若存在行业标准,CIO可明确自身管理水平——达标的节省资金可投入创新,未达标的则有改进方向。"某互联网企业CIO举例,"如云降价时,标准可动态调整,避免CEO盲目砍预算。"
l挑战:行业差异与动态变化成为主要难点。"汽车行业中,成熟销售型与新研发驱动型的IT模型截然不同,标准不能一刀切。"此外,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参差不齐,需从云账单等基础数据切入,逐步实现成本透明。
关于IT价值量化,与会者达成共识:"价值必须回归业务场景。"某零售企业分享案例:"我们通过AI优化供应链,虽难以直接量化利润贡献,但业务部门反馈库存周转率提升30%,这就是IT价值的体现。"
未来展望:从标准化到生态化的演进路径
会议透露,BTIM标准规范将于10月发布至国家标准管理平台,未来还将推出实施指南、手册等系列文件。针对后续发展,专家提出三大方向:
l行业定制化:针对零售、制造、金融等不同行业,开发差异化模型,如制造业聚焦OT与IT融合的成本管理,零售业侧重用户增长的价值量化。
l工具生态构建:借鉴国外工具经验,结合国内企业需求开发SaaS化平台,实现从成本核算到价值分析的全流程数字化。
l人才认证体系:建立BTIM专业认证,提升CIO群体的方法论应用能力,推动企业IT管理从"成本中心"向"价值驱动者"转型。
结语
本次研讨会不仅梳理了BTIM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案例,更凝聚了行业对IT价值管理的深层思考。正如某参会CIO所言:"IT不再是后台支持,而是业务创新的引擎。BTIM的价值,在于让技术投资与企业战略真正对齐,让每一分钱都花在'刀刃'上。"随着标准的发布与生态的完善,BTIM有望成为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方法论支撑。